• 分类列表
    新闻分类
    制香、焚香由来已久

         香者,即香料或的制成品。如香片、香饼、香包,柱香、线香、散香等。香在常温下和点燃时能散发出芳香物质。 

         香料分天然、人工合成两大类。天然香料是从动、植物体中取得的,如沉香、麝香、檀香、丁香、灵猫香、龙涎香、雄黄、玫瑰、艾草、苏合油等传统工艺的香品,不仅是芳香之物,亦能益气养神;现代工艺制香,出于降低成本,美化香品外形,往往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。它所追求的是“香气养鼻”,两类香品的差异非常明显。

          古老的制香工艺逐步成熟完善,但部分工艺流程被现代技术所替代,冀东的青龙县就有现代工艺制香。

    旧时的香铺或作坊多设在寺庙、集市附近。香客朝拜,必燃香示敬;民俗中,祭祀祖先也燃点香烛。现在,人们则认为香料具有驱除异味、清爽神智的功效。

          香草的利用,可追溯到远古时代。为黄帝师的岐伯,尝百草,制药典,成为中华医药学的鼻祖。岐伯将含有多种香味的中草药研成细末,装在丝织袋中,以驱蚊蝇、洁身香体。后怀香握兰,慢惜余薰,渐成时尚。香料自始便成为官家垄断的物品以及士大夫阶层、有钱阶层的消费品;成为高官显贵显示身份的物什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云:“京师承平时,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,妇女上犊车,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,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。车驰过,香烟如云,数里不绝,尘土皆香。”陆游的这段描述,虽有夸张之嫌。但香气之浓郁、超异,非寻常百姓奢想。

           宋时,奢靡程度有时也会令皇帝本人惊讶不已。“宣政宫中,用龙涎沉脑屑和蜡为烛,两行列数百支,艳明而香溢”(陆游《避暑漫抄》)。以香料显耀身份,标榜势力,挥霍的是民脂民膏。香料成为统治阶级的消费品、炫耀品、,透露出来的是统治阶级“励精图治”精神的沦丧。

         芳香四溢,香烟缕缕,为文人雅士们所共同向往。读书焚香,以求取静与诚,感受高洁清雅的品味;在斗室中沉思默想,感悟人生,关怀社会。焚香取静,营造空灵安逸的氛围,以求得怡然、自持的感受。这样人为地营造一种宁静、幽雅的气氛,很适于参与者的心态与情趣,体现出人境合一之美。

          诸多文人乐以“居士”自称,如六一居士欧阳修、东坡居士苏轼,易安居士李清照等等,常焚烧炷香,宁淡方寸,至诚取静。这种静与诚,与儒家所推崇的“诚心”相同,在焚香上达到一致,促进了香料在上阶层中的应用。

           儒学中兴,敬奉佛道,烧香还愿,焚香念经。“香为佛使”,“香为信心之使”,为佛经之要。随着佛道两教的发展,焚香礼拜更盛。宋代以后,推崇人文精神,崇尚礼性,进而借奇香异物,薰身薰心,充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。

          香料作为特殊物品,它不仅在经济领域显示出强大的力量,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产生了深刻影响。自从它进入寻常百姓家,也就成了人们调解心理,慰藉心灵的辅物。

          现今,亦仍有祭拜焚香活动。除了祭祀祖先,敬拜佛道而焚香外,有的是疗疾病、消溽暑、辟秽气焚香,还有就是夏季点燃加入化学药物或除虫菊等中草药而成的蚊香。

         传统工艺的制香,不仅要芳香养鼻,更要养神养生,开窍生慧。单一香料的香品,则难以具备此效,需多种香料配伍而成的“合香”。故,“合香”一直是传统制香的主流产品。

         传统制香,首先综合考虑的是用途、香型、品位等因素。再按基本要求选择香料或药材,按比例进行配伍。只有各适其位,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。诸如传统的贡香、信香、疗病之香等,都各有其理,亦各有其法。因此,传统方法制香,在配方上十分考究,而且对香料的炮制也非常严格。“不及则功效难求,太过则情味反失”。炮制方法是否得当,会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。炮制香料的目的在于去除杂质,理其性能,消除可能存在的毒副作用。


    上一篇:什么是合香
    下一篇:为什么烧香

    分享到